秋分 | 秋澄氣轉(zhuǎn)涼,常灸身不寒
一年僅有兩次的
“陰陽平衡日”
趁時做好這幾點
養(yǎng)生事半功倍!
秋分·介紹
“秋分者,陰陽相半也,故晝夜均而寒暑平?!?/span>
秋分這天陽光直射赤道,晝夜相等,隨后白天變短,夜晚變長。
天人合一,人體的陰陽也達到平衡,“秋分灸”是拔除病根、驅(qū)寒升陽的最佳時機之一。
“一場秋雨一場寒,十場秋雨添衣裳?!?/span>
秋分過后暖濕空氣相遇,下雨增多,晝夜溫差加大,日常要注意保暖。
秋分
宋·楊公遠
屋頭明月上,此夕又秋分。
千里人俱共,三杯酒自醺。
河清疑有水,夜永喜無云。
桂樹婆娑影,天香滿世間。
秋分日憶用濟
清·紫靜儀
遇節(jié)思吾子,吟詩對夕曛。
燕將明日去,秋向此時分。
逆旅空彈鋏,生涯只賣文。
歸帆宜早掛,莫待雪紛紛。
秋分·三候
一候雷始收聲
古人認為雷聲源于陽氣盛,秋分后陰盛陽衰,雷聲停預(yù)示著秋寒到來。
二候蟄蟲坯戶
天氣變冷小蟲開始藏入穴中,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,以防寒氣侵入。
三候水始涸
有些地區(qū)的“秋老虎”還沒走,秋燥讓湖泊與河流的水量逐漸變少。
秋分·習俗
一、豎蛋
秋分那天地球磁場相對平衡,人也不易浮躁,蛋容易豎起來,人們多用“豎蛋”來體會節(jié)氣奧妙。
二、送秋牛
古時秋分,人們會用五色紙印成秋牛圖,來送給親友,以祝賀秋天豐收。
三、吃秋菜
“秋湯灌臟,洗滌肝腸?!鼻锊司褪且扒{菜,采回家做湯不僅好喝,還能清腸胃。
秋分·養(yǎng)生八字訣
秋分是養(yǎng)生祛病的關(guān)鍵節(jié)點,牢記這個“八字口訣”,秋天病無憂!
一、外防風寒
一秋三分寒,病根最難纏。要想不落下病根,秋分前后,這三個部位別受寒!
1、頭不寒
秋季晝夜溫差大,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(fā)期。平時不要讓風對著頭吹,洗完頭要盡快吹干。
2、腳不寒
天氣變冷,“老寒腿”又重出江湖。
睡前多煮艾泡腳,既能暖身驅(qū)寒,也能提升睡眠質(zhì)量。
“艾”我就泡我(弦歌堂·足浴包)
3、腸不寒
“肺與大腸相表里”,秋分受涼不僅會傷肺,還會殃及腸胃,容易腹痛、腹瀉。
美麗雖好,健康更重要,小仙女們要少露腰,少喝冷飲,肚子暖洋洋,入冬少遭殃。
二、內(nèi)潤秋燥
秋分氣候偏涼,寒與燥結(jié)合形成“涼燥”,調(diào)養(yǎng)不當就會出現(xiàn)咽干、鼻燥、皮膚干裂等癥狀。
1、吃得潤
少吃損傷陰精的辛辣食物,多吃南瓜、蓮藕、鴨肉、銀耳等滋補潤肺的食物。
2、喝得潤
喝點溫熱易消化的湯粥,能緩解脾胃運化壓力,喝蜂蜜艾茶,也能有效的潤秋燥。
“艾”我就泡我(弦歌堂·艾茶)
秋分·艾灸
一、外防風寒
人體有3個“天然防風墻”,艾灸這些穴位能外防風寒,為身體筑起保護墻!
1、頭部的“擋風墻”
翳風是祛風的要穴,艾灸翳風能有效緩解頭痛。
2、背上的“擋風墻”
風門穴是風邪侵入人體的門戶,艾灸風門不但能驅(qū)散風寒,對預(yù)防感冒也有效果。
3、腿上的“擋風墻”
風市穴是風邪的集結(jié)之處,艾灸風市可以使膽經(jīng)陽氣充足,調(diào)動整身陽氣。
二、內(nèi)潤秋燥
秋分“涼燥”橫行,艾灸這三穴位,輕松防秋燥。
1、肺俞穴
艾灸肺俞有清肺熱、調(diào)肺氣、止咳的作用。
2、太溪穴
艾灸太溪有滋陰補陽、清熱生津的功效。
3、涌泉穴
“涌泉妙穴三分許,速使周身汗自通。”灸涌泉能瀉熱寧神、滋陰益腎。
日月平分,陰陽平衡;
秋分常灸,健康長久!